微官网
要闻 科技 养护 会展 深度 数据 运营 地方
首页 要闻
“十三五”以来 山东省新改建农村公路近7万公里

2020-12-04 齐鲁壹点

近年来,山东省坚持把农村公路发展作为交通惠民、让农民群众共享交通改革发展成果的实际举措,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省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有力保障,创树了山东“新农村幸福路”优质品牌。

记者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获悉,“十三五”以来,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近7万公里,路网规模达到25.2万公里,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全部乡镇、建制村实现通沥青(水泥)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实现通客车,农村公交化改造率达到91.1%。在2020年召开的全国推动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现场会上,山东作典型交流发言。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部长李小鹏致信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李干杰,感谢山东在农村公路领域探索改革的巨大成果。

强化顶层设计,统领“四好农村路”可持续发展

为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我省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管理养护水平和通行能力、确定道路硬化目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等方面作出规定,搭建起农村公路工作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2017年,省直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在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一体化、客运服务一体化、货运物流服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16项具体任务,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交通协调发展。2018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农村公路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201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推动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作方案》,明确了全省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作目标任务、实施范围、组织方式、时限节点等内容,科学指导各地有序开展工作。同时,省交通运输厅制定印发《山东省村内道路硬化技术指南》,配以图片、文字等方式,简洁直观地指导各地市结合自身特点,选定硬化材料和形式。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山东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建、管、养、运长效机制,推动着力解决“四好农村路”工作中管好、护好等短板问题。通过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供给,系统规范了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升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和通行能力。

实施两项行动,推动农村公路建设转型升级

切实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针对农村公路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我省深入开展“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和全省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程,推动农村公路建设转型升级。一方面,深入实施“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自2018年起,在全省范围内重点完善路网规划、实施路网提档升级工程、实施交通扶贫等工程。坚持规划先行,将农村公路工作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科学编制农村公路规划,并与新旧动能转换、村镇整体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交通、产业布局、全域旅游、精准扶贫等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路网结构,确保路网规划中县乡公路比例、三级路以上比例逐年上升。坚持提档升级,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发展速度、网络规模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改造“窄路基路面”“畅返不畅”“油返砂”路段,逐步消除路网中“断头路”“瓶颈路”。坚持统筹推进,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精准扶贫、“第一书记”扶贫、黄河滩区迁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大贫困区域资金扶持力度,加快黄河滩区迁建临时撤离道路、陆岛交通码头建设,充分发挥交通扶贫脱贫攻坚基础支撑作用。截至11月底,三年共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4.3万公里,较原计划增加0.9万公里,完成投资近700亿元。另一方面,全力推进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程。以乡村整体发展规划为基础,坚持问题导向,规划建设内联外通、和谐绿色、具有特色文化底蕴的村居路网。坚持系统发力,建立了“党政主导、交通牵头、部门配合、县(区)组织、镇村落实”的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层层推动、落实责任。实行因地制宜,按照“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的要求,分类制定村道和村内巷道路面建设标准,按照降本提效、实用、就地取材的原则,合理选择混凝土、沥青、砖石等路面材料,形成具有特色的建设样式,突出地域元素,做到道路环境与村落生态浑然一体,避免“千村一面”。突出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发动群众自己动手、自铺门前巷、自管门前路。截至11月底,全省已有6.4万个行政村实现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占行政村总数的93%。

实现“三个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将自然生态、产业发展、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农村公路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一是推动“公路+生态”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景观,优化道路线形走向,道路建设主动融入沿线山体、河流等自然景观,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共同打造,突出层次感、立体感,借景不造景,还原乡村自然美、生态美,营造公路与环境、生态、景观相统一。五莲县改变传统的硬化方式,大力推行就地取材,利用原石、花岗岩尾料等板材铺设门前巷,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态。二是推动“公路+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通过全面提升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激活农村发展资源,带动特色种养业、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发展,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沂南县建成以现代农业采摘园为代表的沿河农业观光园区35个,3万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在淘宝、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上线泉润、圣福记等品牌产品100多种。三是推动“公路+文化”融合发展。道路建设与沿线乡村历史、人文、休闲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利用乡村各地特色景观,打造特色驿站,建设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小品,将传统、现代、乡村文化有机融合,展现乡村独特文化韵味。邹城市将农村公路与古文化、古村落、古街道相融合,建设“三线九山”精品线路,将孟子文化、红色文化和乡村文化融为一体,打造出了“美丽儒风农村路”。

建立四项机制,提升农村公路管护效能

山东省探索建立管养、投资、考核、宣传四项工作机制,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有效提升农村公路管护效能。一是多层级管养机制。形成了“省、市两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行业监管,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和村委会积极参与”的五级管理体制。目前,全省16市均设有农村公路管理的专门或兼职机构;所有县(市、区)、乡(镇)均设有农村公路管理专兼职机构或部门,其中92%以上的县(市、区)设立了专门机构、95%以上的乡(镇)明确了责任部门。二是多渠道投资机制。坚持交通事权和支出责任相统一,建立了以省级奖补为引导、以市县投入为主体、以社会资本参与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全省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期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奖补资金50亿元。市、县级政府每年将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的2%至3%、整合使用的涉农资金和“一事一议”资金统筹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同时,通过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利用道路冠名权、路侧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市场化方式,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投资长效机制。三是全方位考核机制。为切实把行业行为上升至政府行为,建立了农村公路政府绩效考核、行业综合考评、专项活动督导等全方位考核体系,将“四好农村路”建设特别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情况,纳入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各市、县也层层将农村公路纳入年度考核指标。通过各级考核,有效保障了各地“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四是融媒体宣传机制。与山东省广播电台合作开设“奋斗新时代——山东四好农村路”专题栏目,加大对各地好政策、好经验、好案例的宣传推介力度。全力配合交通运输部做好“我家门口那条路”主题宣传,组织有关市县开展“四好农村路”展示周,烟台招远欧邱线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与大众日报社联合举办“我家街巷最美”宣传活动,通过展示“百条美丽街巷”、评选“十条最美街巷”等形式,引导推动全省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

关闭窗口 返回上一级
0

相关阅读

“十三五”期间 我国加快迈向交通强国 这五年 交通运输业成绩满满(图) 辉煌“十三五”|交通强国 福建先行 宁夏:“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 “十三五”山东公路建设养护“质”“量”齐升 “十三五”期青海全省客货运输站场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硕(图) 回首“十三五”:民生善治 粤行粤畅(图) 贵州:“十三五”全省综合交通预计完成投资8873亿元

服务热线 (010)84990712
中国公路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京ICP备0504899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