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官网
要闻 科技 养护 会展 深度 数据 运营 地方
首页 出行
陇原阡陌间

2019-09-29 中国公路网 作者:撰文_刘波

甘肃是中原地区联系西域、中亚乃至西亚和欧洲的咽喉和纽带。除去影响至今、穿境而过的丝绸之路,关陇道、萧关道、陈仓道、阴平道、沓中道和唐蕃道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驿道;秦王西巡,张骞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和玄奘西行取经,这些著名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甘肃大地上。


1.png


这些古时的出行活动创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无数与交通密切相关的文化遗迹——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城堡文化和碑铭文化,它们在陇原大地上交相辉映,成为甘肃多彩文化的元素,也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财富。


古时陆路要道的萌芽


到了夏、商、周,甘肃的道路可以通向今河西走廊以西。夏代时,大禹治水甚至远到积石(青海省海东地区的一个小镇)。商代时则更远,专家从《竹书纪年》和《述异记》的记载里分析得出,商代的甘肃,很有可能已与今天的意大利西西里岛之间有所往来。

据一些学者推测,商王武丁为了获取远在西域的昆仑玉,不惜财力远征的“鬼方”,就是生活在今敦煌以西的少数民族。通过这场战争,商王朝打通了一条绵延数千公里的通道。这条路从天山南北出发,横穿大漠,进入玉门关,最终抵达中原。从此,昆仑山上的玉料经由此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物质前提,这就是历史上的“玉石之路”。

到了西周,穆王西巡昆仑,也是从甘肃境内而过,远到西域,会见了西王母。先秦时期,甘肃的道路交通已有相当规模,周、秦先民先后在陇东和陇西开辟了通往关中的“贡道”,大量的物资通过这些道路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地区。秦昭襄王为兴建西起临洮东至陕北的长城,加速了道路网络的形成,自此关中通往陇右地区的支线道路发展更为迅速。嬴政在陇东、陇西开始兴建“驰道”,为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大修“ 驰道”、“直道”开辟了先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一年后,为“示强威,服海内”,秦始皇决定巡行各地。为方便帝王巡行,全国大修“驰道”。而始皇率先巡行的地方,就是陇西、北地二郡。此后,秦始皇又命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扩修长城,修建直道,将道路延伸至黄河南岸,有效地巩固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西汉初年,战乱不断,经济凋敝,当朝政府无力抵御匈奴族南下骚扰,采取了被动“和亲”的政策,通往西域的道路交通慢慢形成。之后的“休养生息”等经济复苏政策带来了空前的“文景之治”,全社会的商贸活动范围日趋扩大,道路交通也有所发展。


2.png


“丝绸之路”的兴起


到汉武帝时,国家已空前强盛,帝王无法容忍匈奴长期扼守河西走廊的行为,先派张骞通西域,联络西域各国;再命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占据河西走廊,在河西地区“列四郡、据两关”,徙民实边,打通了通向西域、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在这条被称为“文化运河”的大通道上,中原的丝绸、瓷器等物资,以及凿井术、冶金术及“四大发明”等技术被陆续传至西域;西域的骆驼、驴、骡和葡萄、核桃、石榴、苜蓿、胡椒等外来物种被带到中国。

经济交流带动了文化渗透,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河西走廊迅速成为佛教东传的必经之地和译经中心,丝绸之路上的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等洞窟和壁画遗存,就是佛教文化在甘肃的集中生动展示。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战乱、南北割据,国家长期处于分裂混战之中,“丝绸之路”也遭到阻塞而几近不通。但是,甘肃尤其是河西地区,却远离战区,偏安一隅,相对平稳,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并没有彻底中断,与西域、中亚、西亚的贸易来往也没有停止。甘肃天水和陇西一带出土的早期东罗马帝国金币,以及新疆高昌故城发现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都是最好的历史证明。

这一段时期,少数民族对陇南的道路交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南夷,设置武都郡,生活在这里的氐、羌等各族人民,为了加强同关中、四川、陕南等地区的联系,依山傍势,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山区的道路和桥渡。在通往川、陕的高山峭壁上,古人们凿孔架桥,筑起连阁而成的栈道,成为那一时代非常重要的交通工程。陇南故道、天井山道、羌氐道、阴平道以及架设在沿江之上的索桥、溜索、握桥……通往川西平原和成都的道路交通被打通,原来集中在巴蜀的茶叶、药材等物资,就可运输到武都地区,再转运到西北各游牧部落。甘肃的武都也因此成为陇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3.png


隋唐盛世造就陆路新通道


隋朝时的中国,国力日渐强盛,隋文帝为平突厥、吐谷浑,重开“丝绸之路”,东西方的贸易往来更为频繁,“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使者不绝于道。《资治通鉴》中有载,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帝使吏部侍郎裴矩掌之”。两年后,隋炀帝西行到达张掖,在张掖举行了盛大的商品交易会,接见了西域27国的王子和众多西域国家使者,也就是所谓的“万国博览会”,可谓是盛况空前,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主办的大型商品贸易博览会。

到了唐朝,政治更趋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因此也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宰相魏征说,“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唐朝在取得对西域的有效管理后,在天山南路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下辖“安西四镇”,后来在天山北路又设置“北庭都护府”,以确保对西域的统一,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使“丝绸之路”真正成为中西经济交往的大通道。

丝绸之路起点的京都长安、东都洛阳都成了唐代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丝绸之路南线成为“国路”。此后的两百多年间,这条国际大通道的沿线,形成了许多繁荣的城市和富庶的地区。尤其是甘肃的凉州和敦煌,成了国际性贸易集散中心。

暮色苍茫下,载运丝绸的骆驼大队向西方穿越沙漠的景象,经常出现在唐时诗人描写凉州的诗词中。敦煌更有“华戎所交一都会”之称,敦煌有子城(衙城或牙城或小城,官府厅衙的驻地)、罗城(大城,商行贸易和臣民居住区,并有商业设施)、羊马城(加筑隔墙,以备战时安置羊马牲畜之用)之分,其城建规模之大、道路之畅达、闹市之繁华和运输之繁忙,在当时可谓声名远播。


4.png


海运兴起之后的陆路交通


宋代以后,党项民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政权,为确保“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发展到元朝时,中国的经济中心继续向南移动,对外的交流和来往虽然主要靠海路,但通西域的陆路交通并没有中断。为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作用,成吉思汗在道路沿线广设驿站,道路四通八达,商贾使者往来不绝。马可·波罗就是经由这条路来到中国,元朝大臣耶律楚材、道教代表人物丘处机到西方朝见成吉思汗,走的也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衰落始于明朝,除了海运兴起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明代关闭嘉峪关的人为阻隔。陆上丝绸之路渐渐失去往日的光辉,但对西域、中亚和西亚各地来说,陆路交通仍是到中国的捷径。《明史》中有记载,当时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有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波斯人、土耳其人,还有中亚的撒马尔罕人、塔什干人等。他们当中,有的是名副其实的商人,有的则是打着使者招牌的商人,甚至有些真正的使者,也带有众多的商贸物资和人员,兼作经济贸易。

清朝前期,为巩固统治,稳固边疆,统治者要求在全国各地大修道路交通,加速对西北的开发。清政府很重视通向西域的交通畅达与否,在嘉峪关外设置军台、驿站,将西路驿道延伸至新疆巴里坤,并划拨专款,指定官员加强管理。

甘肃交通在稳定边疆、维护民族利益、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官马西道”的形成又使“兰州官马大道”成为中原通达西北和新疆的主要驿道。清末,左宗棠西征期间为便利军需运输,开辟了被后人称誉的“左公大道”,即陕甘新大驿道。这条清代中原一带与西北地区开展物资、文化交流的道路,也是清朝政府统一西北边疆所用的战备要道。由于清政府的重视,驿道的设施和管理非常健全,通畅条件始终良好。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后,还提倡民众修治道路,组织官兵整修官马西道,构成了以官马西道为主线的驿道网,为如今西北道路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丝绸之路再度成为沟通中原、边疆,乃至中亚的大通道。清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成为铺筑现代公路交通的良好基石。


5.png

陇原大地幅员辽阔,上空的云卷云舒,见证了这一区域曾有的兴盛与辉煌。


近现代,公路交通兴起


从最初兴起的原始道路,到清朝末年“左公大道”的兴盛,甘肃的陆路交通在沟通中西方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和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中央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东移南迁的时候,甘肃地方政权与民间的道路交通往来也未曾终止过。至近现代时期,公路的兴起成为甘肃交通历史的又一页新篇。

20世纪20年代,在一些仁人志士在一片“开发西北”的呼声中,甘肃开始修建公路。1921年,第一辆汽车驶入兰州,自此,甘肃的近代交通史就开始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时至今日,甘肃的道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2018年,甘肃省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了14.32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42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4万公里,农村公路11.05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0.8公里,全省100%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8.3%,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便利。

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现代的气息,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不仅仅从这里走向西方,走向世界,而且通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走向太空,使中国走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史前陇原交通猜想

早在史前时期,生活在甘肃大地的先民们就开始了频繁的社会活动,创造了灿烂的交通文化。在甘肃仰韶文化遗址的墓葬中曾发现过海贝,说明当时从甘肃通向海边的交通通道已经开辟。

距今七八千年的大地湾文化,留有大量先民们生活、交往、往来的历史遗存,部落内部的道路错落有致,通往外界的桥梁遗迹,至今仍隐隐可显,可以说“大地湾遗址”是甘肃古代交通雏形和道路初始形成最有力的佐证。

此后,随着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西行,大地湾文化与外来文化渐渐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大地湾为中心,向东通往陇东、向西到达洮河流域的原始交通线。马家窑、齐家文化的成熟,象征着甘肃的原始交通线已经跨越了黄河,延伸至河西走廊。


作者简介

刘波,生于1956年。下过乡、插过队,进过厂、做过工。1978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本科毕业,从事教学工作20年,先后教授过中国通史、丝绸之路文化史、政治理论课,担任过教务处主任;2002年,受聘为甘肃省交通史志年鉴编辑部主任,结缘于甘肃古代交通文化,足迹遍及甘肃古代交通遗迹,搜集整理发掘甘肃古代交通史料。担任主编,编撰11本《甘肃交通年鉴》,主持完成《甘肃吊桥》、《甘肃交通史话》、《甘肃古代交通图集》等书籍的编写。从2008年起,任甘肃省公路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至今。


关闭窗口 返回上一级
0

相关阅读

图说甘肃路 苍南挑矾道 百越古道 烽火连天横阳道 褒斜道上古迹多 夜空中最亮的星 森林物语(四) 失落的河西道 开拓祁山古道

服务热线 (010)84990712
中国公路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京ICP备0504899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