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官网
要闻 科技 养护 会展 深度 数据 运营 地方
首页 要闻
怎样拯救快不起来的高速公路?

2020-10-15 《财经》杂志

“绕城高速跑起来不像高速。”成都出租车司机常常调侃这条让人头疼的高速路:成都绕城高速建成于2001年,目前日均通车逾16万辆,几乎是设计流量的两倍,是四川省内最复杂、最拥堵、最难管的路。

连接着六七条主干道的成都绕城高速,不仅是全省各条高速路转换的纽带,更成为成都市区车辆通行的重要道路,住在城北到城南,自城西去城东,1/4的路程就得花在这儿;身兼数职,不堪重负让这条高速一度堵得“全国闻名”,2018年年初,在国家多部委召开的发布会上,成都绕城高速成彭收费站被点名成为身列全国拥堵最严重的十大收费站之一。

为解决这一难题,2019年2月,阿里云与四川交投集团川高公司(以下简称为“川高公司”)合作开发“智慧眼”项目,通过AI视觉识别技术,几秒内可自动识别拥堵、事故等道路异常情况,改变过去靠人工逐一查阅视频录像的方式;监控中心将事故信息一键同步给路巡队员,提升沟通、事故处理效率;同时,监控中心也将信息传向高德地图APP,即时通知驾驶员,提前规避道路事故。

智能交通基础设是新基建的一部分。2020年5月,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围绕基础设施的智能化、陆运一体化、车路协同等前沿的技术方向,将开展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的试点工作。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陈旭梅直言,数字化时代未来交通系统正发生新的革命,道路建设与使用、交通运营、管理与服务的模式,这些需求异常旺盛,迫切需要更高的技术能力,更精准的创新性系统研发与应用。

智慧高速正在重塑现有的交通管理模式。搜集驾驶员急转弯、急加速、急刹车、超速的操作,每一个独立的信息点走出了黑箱,画出了高速的热力图。让高速路的设计、改造不再单纯依靠经验,而能够靠数据佐证。

023b5bb5c9ea15cedd484ca2d09354f43b87b216.jpg

▲成都绕城高速路况热力图

小切口杀入智能高速领域是个好办法,通过云计算、视觉识别的核心优势,帮助道路监控中心低成本地解决拥堵这一实际问题。一边用软件向管理方推广“普惠化”的智慧高速解决方案,一边构建阿里系的交通产业链条。

智慧高速这一肥美的市场,正引得无数玩家趋之若鹜。在产业标准的争论方兴未艾之际,阿里云和川高公司试图共同推广自己的先进经验,能走多远仍需继续观察。

快不起来的高速公路

8月26日,太阳晒得人眼睛睁不开。成都绕城高速的一段公路上,汽车排成长队,迎来工作日的早高峰。

处在监控中心的冷成凤注意到了这一异常。云图左上角的实时拥堵系数突然跳到2.3,“正常都是1.5、1.8,现在一定出了事故。”冷成凤是成都绕城高速川西绕东管理处的一线视频轮询人员,她盯着云图,皱了皱眉头。

“绕城堵疯了,要去绕一圈,不好意思。”“慢点,注意安全,今天恼火。”在微信群里,成都当地赶路的通勤人员们彼此抱怨与安慰。

作为进出四川的重要枢纽,成都绕城高速全长85公里,拥有近20条出口路段,与16座立交桥互通,是省内路网结构最复杂、拥堵率最高、车流量最大、管理问题最复杂的一段高速公路。

根据川高“智慧眼”平台预测,当日车流量将达18万辆,对于日均车流量为6万辆的成都绕城高速而言,若真堵起来,将会是大麻烦。

经过几分钟紧张的排查,冷成凤和同事很快发现,K1路段上,一起小轿车追尾事故是这场拥堵的源头。第一时间向路巡和交警通报完事故地点后,冷成凤这才舒了口气。

第一时间定位事故位置,恢复高速畅行无阻,这是三年前刚入职川西绕东管理处时,冷成凤学到的第一课。

据冷成凤回忆,新人刚入职的任务就是看视频,采用人眼轮询方式,接力翻看实时路况视频,熟悉路段情况的同时,发现道路异常,第一时间判断并通报事故发生位置,这也成了她之后的日常工作。

“一圈看下来要两个小时。” 早上9点到下午4点交接班之间,冷成凤和同事们每天要重复三四遍这样的工作。

然而,成都绕城高速全路段共有上千路视频流,单靠人眼轮询,其信息处理能力往往不尽人意,更不乏刚看完一个监控,下一秒就出事故的情况。

最让他们头疼的是一些突发状况。

回忆起几年前的一起事故,冷成凤仍感慨万分。冷成凤刚入职时,川西绕东管理处有天晚上接到一名车主12122的报警求助,电话里,车主明显惊魂未定。由于没有路灯和附近参考地标,他含含糊糊说不清自己的位置,甚至连身处外环还是内环也不清楚。唯一能提供的线索是,自己从成雅路过来,途径一个服务区,现在车翻在了沟里。

据此,冷成凤和同事推测,事故可能发生在外环离城2公里处。出人意料的是,路巡人员赶到现场后,却没有发现任何事故。

于是,路巡人员只能分头行动,将85公里的绕城高速全搜寻了一遍,每隔一段路,就停下车,用手电在周围仔细查找。两个多小时后,他们才在内环往绕西的路段上,找到了蹲在路边的车主。

由此可见,传统工作流程十分影响效率。万幸的是,事故发生在晚上,如果是早高峰呢?两个多小时处理事故,又要用多长时间疏通因此造成的拥堵呢?

给高速装上“大脑”,行车快起来了

“我们一直想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缓解成都绕城高速的拥堵,让行车更通畅。”川高公司总经理王孝国向《财经》记者道出了长期困扰他的问题。

2019年初,川高公司与阿里云展开合作,联手打造行业领先的智慧高速。针对事故和拥堵这两大痛点,双方共同打造的视频智能分析平台“智慧眼”在一个月内上线。依托成都绕城高速原有的全覆盖高清视频和通信系统,辅以阿里达摩院的十多个算法支持,成都绕城高速的实时路况被投射到两块高速态势云图上,便于监控中心协调处置。

“智慧眼”设立了5大功能模块,对于工作人员而言,最关键的就是事故报警功能。阿里达摩院视觉AI可以从近千路视频流中秒级发现事故,并在智慧大屏上自动弹出事故告警画面。工作人员只需将桌面电脑屏幕切换到事故画面,就可以迅速定位事故位置。

9f510fb30f2442a7d9b4d991b8d0c34cd01302e1.jpg

▲监控中心人员收到特殊情况提示后,点击核查

在“智慧眼”的加持下,春运期间,成都绕城高速拥堵率下降了10%。随后,五一假期,“智慧眼”迎来了第一次大考。2019年五一长假中,三天都下了雨,绕城出口车流量同比上涨了4.89%,但12个重点路段的拥堵却明显减少。“智慧眼”第一次在重点路段超额完成“缓堵”目标,打通了拥堵的绕城高速。

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如何在车牌模糊的条件下,在同一品牌、同颜色的车辆中找到相关车辆就是一大难题。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达摩院城市大脑实验室负责人华先胜告诉《财经》记者,这发挥了阿里巴巴在图像搜索的优势,从淘宝淘立拍到城市大脑,识别技术、特征抽取技术一脉相承,让他对搜索这门技术特别有信心。

“智慧高速是一次强强联手的尝试。”阿里云智慧高速架构师总监刘勇介绍,一条85公里长的绕城高速,每天会产生TB量级的数据,但是阿里云采取“边缘成网+中心一朵云”的模式,在各路段中心分别部署边缘节点服务器,第一时间对各路段的数据进行及时存储和处理,既保证海量通行数据实时、完整,又减少了路网中心的压力,让边缘计算发挥了最大效果。

同年8月,在监控中心一线员工的诉求下,“智慧眼”又迎来了软件、算法升级优化,新增“一键定位”和“一键播报”功能,真正实现了“感知-发布-处理-缓堵”的闭环。

过去,车辆在高速上出现事故,车主先要拨打12122热线电话,告知具体位置。监控中心通知路巡人员,开车到现场与司机沟通,确定情况,再挨个打电话通知相关部门,耗时又耗力。

如今,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到事故电话后,只需要用鼠标点击“一键定位”,系统就会自动发送给车主一条短信,车主通过短信链接“一键上报”实时位置。路巡人员根据定位赶赴现场。与此同时,监控中心工作人员按下钉钉“一键播报”功能,通过AI语音电话,告知川高路巡大队及交警六分局进行处理。

至此,监控中心任务完成,工作人员全程不用说一句话。“我们专门做过一次统计,以前一次事故要打20通电话,才可能把事故信息说全。”人员变化不大,工作量却减轻不少。两年来,冷成凤感受到了“智慧眼”系统带来的切实改变。

智慧高速也改变了路巡人员的工作模式,减轻了他们的工作量。平日里,路巡人员巡逻时,要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单,手提铁皮箱,腰挎印章和印泥,协助交警处理事故,照相取证现场情况,裁定赔偿金额,联系吊车拖走事故车辆,疏导应急通道,保证道路畅通无阻。

一套流程下来,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人工填写的纸质信息不准确、违章信息记录不规范等等。事故地点定位不明也是路巡人员最怕的事情。有时候,一辆大型货车侧翻,就会占用三个车道,救援队伍来晚了一些,道路就会变得异常拥堵,缓堵又将成为路巡人员的下一难题。

有了“一键定位”和“一键播报”功能,路巡队员救援时间大大缩减。8月26日这起追尾事故,路巡大队在接到AI语音电话后,在早高峰的拥堵情况下,从事故发生到路段重归通畅,只花了不到20分钟事件。

据有十余年工龄的川高路巡大队的大队长肖佑航对《财经》记者介绍,如今自己接管的k1-k42路段,只有一辆车三个人负责,出任务时带上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队员们一边在高速上巡逻,一边等候管理处就近派单。处理事故和违法事件,只需拍照取证上传,几秒钟就能解决。

83025aafa40f4bfb3ab7f21269dc16f7f63618af.jpg

▲处理事故和违法事件,只需拍照取证上传

“便利到我不太习惯。系统派单给我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像个外卖小哥。”肖佑航打趣道。

新老基建融合,智慧高速普惠模式能否复制?

达到缓堵目标之后,阿里云又将目光投向事故源头,与川高公司一起,探索事前预防方案。

具体来说,通过“智慧眼”系统创新整合急加速、急刹车、急转弯与超速的高德互联网大数据,通过热力图绘制事故高发点和潜在风险,以便提前制定应对方案。最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后台分析事故成因,根据结果增设路侧设备,或调整道路限速规定,从源头避免交通事故产生。

这改变了高速管理者的定位和工作思路,让高速建设管理走向科学治理。一位成都当地交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对《财经》记者直言,以后修路、改造能靠大数据报告说话,更加科学、更有说服力。避免了此前靠经验,拍脑袋决策的风险。另据《财经》记者了解,精准的视觉识别技术也吸引了交警部门的兴趣。掌握更多情报监控中心,有望成为整个高速公路跨部门综合管理、指挥的重要抓手。

然而,双方并不满足于此。“产品的关键是减少焦虑。”阿里云智慧高速架构师总监刘勇表示。

司机在高速行驶最怕什么?堵车、事故和恶劣天气。由于无法获悉前方道路情况,常常会产生焦虑情绪,带来一系列问题。在高德地图副总裁董振宁看来,目前路网利用不均衡、数据价值挖掘不够、协同管理平台缺乏、事故预防和处置效率不足是造成如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高德是阿里生态内的交通出行平台,也参与了“智慧眼”的研发。

董振宁补充称,建立高速路网、车流数据的充分连接,使所有信息在一个云端,并实现全局视野的调度、协同,将是解决现有高速交通出行问题的有效方式。

鉴于这种情况,未来,智慧高速将结合道路和司机个人情况,做出更准确的分析。通过道路实时数据,结合天气情况和司机个人驾驶习惯等参数,预知高速未来一段时间的运行情况,并提前告知广大司乘人员。

“谁先把这个功能开发出来,谁就能绝对占领市场。”成都绕城高速川西绕东管理处处长吴凯对《财经》记者透露,自己在第一次与阿里见面时,就提出了这一想法。现在,该功能已经应用在了高德地图上,但尚未实现精准预判。“人、车、路、环境,各项数据还要不断完善再完善以后,才能准确再准确。”吴凯在接受采访时不断强调这一判断。

事实上,除了成都绕城高速,全国各地高速都纷纷“上云”。阿里云的经验能否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广,重要的是成本控制。刘勇调侃,“阿里的智慧高速不是要做昂贵的豪华宝马车,而是要更经济更普惠,像大众汽车一样让人都买得起、用得放心。”

让高速变聪明势在必行,但如何让道路的基础设施能“说话”、“对话”、“听话”,经过数字化、网络化,最终万物互联,却不容易。高速路数字化水平不够,路上的设备五花八门,实际运营不及预期等问题已成顽疾。

各家主流企业都热衷用交通大脑命名自己的解决方案称为智慧大脑。有的倚重摄像机、传感器,重视前端全息感知,将算法与企业其他智能交通设施联动,在售卖解决方案的同时,带动硬件产品销售。

阿里云选择从小切口杀入市场,用人工智能技术解析视频,即时检测、反馈交通事件。在方案落地上,阿里云依托自己的云计算能力、中台能力,由阿里旗下的浩鲸和千方科技等生态合作伙伴实现应用落地。阿里云智慧高速架构师总监刘勇告诉《财经》记者,“智慧眼”方案的重心是软件,能够普遍兼容现有硬件,是相对普惠的技术解决方案。

遵循向下兼容的思路,阿里云和川高公司一起,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智慧模式——硬件普适,从数据和软件上发力,发掘客户痛点,做综合衔接高效的软件平台,实现老基建和新基建的融合。通过基础设施云化、路况信息数据化、服务智能化,改变高速出行的体验,全面降低感知社会投入成本的同时,提升运营效率。

阿里云智能大交通事业部总经理肖露告诉《财经》记者,多元数据的融合能够让客户在修路、维护阶段控制、降低成本,同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出行服务。

未来,在阿里云和川高公司面前的还有两大亟待解决的难点。其一,是提高夜间视频识别能力,做到全要素感知、全天候感知,阿里达摩院在该技术上已实现突破;其二,优化业务算法的同时,增加视频分析算法,加速完成工程养护、抢险救援、道路保洁、资产管理、收费稽核等视频算法,打造多元应用场景。今年3月,“智慧眼”已经实现产品化,在云南成功复制。

华先胜告诉《财经》记者,借助视觉和毫米波雷达两者的信号融合,就能够在雨雪、大雾等视线不清时,捕捉到车辆的相关信息。

“将来新基建就是要不停扩大通讯网。除了影响驾驶员,也要把驾驶员的想法反馈给平台,速度越快越好,这样才能服务于自动驾驶,真正建成智慧高速。”在四川高路信息总经理陈非看来,实现自动驾驶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在此之前,所有的进步都只是无限靠近智慧高速的过程。

未来已经不远,监控中心大屏的中央展现着绕城高速的运行情况,左右两边是“三上三下”六个业务目标的具体参数。花花绿绿的颜色圈住了这几组数字,像极了学生时代用荧光笔勾出的备考重点。


关闭窗口 返回上一级
0

相关阅读

服务热线 (010)84990712
中国公路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京ICP备05048991号-3